01
周末去聽了一個演講,主題是“內向的人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嗎?”
主講人是位做軟件的創業者,在業內也算小有名氣。
臺上的他穿一身黑色禮服,戴著高筒帽,再加上大廳里的燈光被調得很暗,讓人有種錯覺,他會在演講的某個節點變個魔術,或者玩一把噴火的把戲。
他先是講了一個段子,說他在大學的自習室里對一位女生動了心,經過無數次的掙扎和自我動員,他鼓足勇氣給女生遞了一張小紙條:“你好,能和你交個朋友嗎?我是你后桌那個戴帽子的男生。”
大約過了五分鐘,女生走到他面前,輕聲說:“我要走了,你要不要一起?”
然后,他說了一句他自認為是這輩子說過的最經典的話:“你先走吧,我還有道題沒做完……”
臺下的人笑成一團的時候,他清了清嗓子,大聲問:“你們有沒有覺得,內向的人活該沒人愛?”
然后,他講了第二個段子,說他初入職場時,公司組織了一次體檢,其中有一項是驗尿,每人發了一個小杯子。
他當時不知道需要裝多少,也羞于向工作人員咨詢,于是就接得滿滿的。
當天體檢的人很多,走廊過道里都擠滿了人。他又不好意思讓前面的人讓一下,于是就小心翼翼地“蠕動”前行。
當時接待他的醫生是個大媽,見他端著滿滿的一大杯,問道:“小伙子,你是來敬酒的嗎?”
臺下再次笑成一團。他又大聲問:“你們有沒有覺得,內向的人活該被人笑話?”
等到大家笑個差不多了,他再次提問:“你們能看出來我是個內向的人嗎?”眾人齊搖頭。
他認真地說:“別看我現在站在臺上話很多,其實我的內心是在敲鑼打鼓!”
他說自己上了十幾年的學,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次數為零,更別提向女生表白了。
在人生的前三十年里,旁人貼在他身上的標簽都是:不主動、不合群、很悶。他也曾為此苦惱過,也試圖讓自己外向一些,畢竟,在這個“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時代,他也擔心會因此而失去一些機會。
但是,在試圖變得外向的過程中,他又發現,那些外向的人做的事、說的話在他看來都無聊至極、別扭至極,因此而產生的繁瑣事情更是像槍林彈雨般向他襲來。他躲不掉,卻也承受不起。
如果說內向性格會失去的一些機會的話,那么假裝外向失去的則是全部的快樂。
直到有一天,那個女生偷偷告訴他“她就喜歡內向且認真的男生”,直到他悶在辦公室里編了三個月的軟件被某個大公司高價買去了,直到他查了無數資料、修改無數遍的程序拿到了某個大獎了,直到自己獨自打拼的公司小有所成了,
他才明白:內向并沒有什么不好,不好的是沒有真本事!
交際圈子的擴建和維護,并不是建立在你夸人的技能上,而在于你能為朋友做什么,以及做了什么;
職場中的競爭力,不是仰仗于你攀談的天賦,而是你有多少貨真價值的本事,以及能為公司賺多少人民幣。
當然了,我們都得承認,活潑開朗的人確實會更容易討人喜歡,相比較于坐在角落里發霉的人,誰都會喜歡那個站在舞臺中央的、能說會道、左右逢源的人。
但是,如果你骨子里就是個內向的人,假裝外向就會有一種東施效顰的效果——你就像是扮演一個和自己性格截然相反的角色,你就像是穿了一件尺碼嚴重不合身的衣服,你行動不便,身心俱疲,哪有什么快樂可言?
你覺得一個人窩在家里看書比跟一大群不熟的人去K歌更快樂,那勉強自己的后果只會是:書也沒看成,還在歌廳里尷尬得要死。
你覺得一個人躲在辦公室里加班、吃泡面比跟著爸媽去參加大咖的酒會更自在,那勉強自己的后果只會是:你討厭游戲人間的自己,你爸媽也討厭不會逢場作戲的你!
02
與其這樣撲進人潮之中,假裝和世界抱作一團,不如就接受了那個內向的自己。然后,默默使勁,暗自承受。
等到你做出了成績,有了一番作為,別人就會對你講:“你哪里是內向,分明是內秀嘛!”
所以說,內向是優點還是缺點,得看你的本事有多少,就像區分“賣萌”是褒義還是貶義,得看你的長相如何。
在聽這場演講的過程中,我突然就想到了劉卓。
劉卓是我們大學公認的獨行俠,不論是上課、自習,還是吃飯、鍛煉,他都是獨來獨往。如果不是在一場辯論賽上看到他有理有據、聲情并茂地大殺四方,我有很長一段時間都以為他是個啞巴。
平時上課見不到他舉手發言,見面了打招呼都是象征性地點頭示意。
當別人在課堂上激烈討論問題的時候,他總是呆頭呆腦地盯著課本,一言不發;當有人為了給選修課的老師留個好印象而提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問題時,他兀自趴在桌子上,認真地寫著些什么。
當然了,推選班干部,或者評選優秀學生,沒有人會想到他。
直到畢業前夕,當大家都在費盡心思地增加簡歷的美感、個性和厚度時,他的簡歷還是一片普通的A4紙;
當大家都在設想面試要穿的衣服、四處求問面試的禮儀和技巧時,他還是準時地去圖書館自習。
結果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他是新聞班唯一一個被一家國外某大媒錄用的人。他的殺手锏是他發表過的學術論文、獲獎的攝影作品、翻譯過的短詩、小說,以及二十多萬字的新聞評論。
原來,當別人在對娛樂事件侃侃而談的時候,他正埋頭給當天的新聞事件寫深度評論;
當別人在熬夜追劇、玩游戲的時候,他正在逐字逐句地翻譯一部詩集;
當別人在假期里擠進人海中玩自拍的時候,他正捧著鏡頭在街頭拍攝社會百態;
當別人勾肩搭背地參加各種聚會時,他正和幾個同樣內向但志趣相投的人談笑風生……
原來,內向的人也有外向的天賦,只是沒辦法跟不在同一層次的人胡侃。
原來,獨來獨往不都是因為內向,還有可能是由于卓越,所以敢與眾不同。
原來,內向是因為身懷絕技。就像猛獸總是獨行,牛羊總是成群結隊。
汪國真在《孤獨》中寫道:太美麗的人,感情容易孤獨;太優秀的人,心靈容易孤獨,這是因為他們都難以找到合適的伙伴。
就像太陽是孤獨的,月亮是孤獨的,星星卻顯得繁多且喧嘩。
意志薄弱的人為了擺脫孤獨,便去尋找安慰和刺激;意志強的人便去追求優秀、充實個性。他們的出發點一樣,結局卻有天壤之別,前者因為孤獨而沉淪,后者因為孤獨而升華。
內向的人其實更理性,也更謹慎,不會因為有人勾搭一下,再唱幾句“小兔子乖乖”,就隨隨便便地把心門打開。
03
內向的人擁有自己的后花園,園中花香四溢,滿是奇珍異草,但他不會輕易對外人開放。
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到此一游,情趣相仿的人被允許偶爾光臨,而那些浮在表面的熱情和流于形式的熱鬧,都被拒絕入內。
我希望你和誰都不爭,是因為你在能力上有壓倒性的優勢,所以你不屑于爭,而不是因為“和誰爭,你都不行”!
很多內向的人其實本質上并不內向,只是不想跟話不投機的人聊太多。
就像很多看似外向的人其實本質上是內向的,只是到了他熟悉的環境、擅長的領域,所以變得侃侃而談。比如羅永浩。
演講臺上的羅永浩總是給人一種“話癆”的印象,但他自稱是“很內向的人”。他說:“參加超過五個人的飯局,我就會全身不舒服,每次飯局以后回家都要一個人狠狠讀一天書才能緩過來。
記得去新東方當老師之前,有很多人說我:‘老羅,你平時一天都不說幾句話,你還能上講臺當老師?你別逗了吧!’但我不管,我內向的性格決定了我不會被別人所左右,誰說內向的人不能當老師?”
你是內向,就努力向內秀靠攏,而不是強行改變自己的性格,憋出一身內傷!
你要想在這個功利世界里獲得認可,得到傳說中的“人脈”,你要做的是讓自己更厲害,以此作為拒絕那些無聊的人、事的底氣;
你要做的是讓自己更有趣,以此來吸引另一群志同道合的有趣之人。
至于那個用“你想要啊,你想要你就說啊,你不說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啊”來奚落你的人,請你繼續保持對他的“語言潔癖”。畢竟,一個見識有限、情商欠費的人是不可能洞察出你沉默不語的真實原因的。
內向的人最好的生活態度是:風大了,就表現出逆風出列的風骨;風小時,就展現出積羽沉舟的耐心!
04
這個世界總是這樣:
有人夸你有內涵,便有人說你不過如此;
有人說你有個性,就會有人說你太能裝;
有人說你很實在,就有人說你真虛偽。
內向的人,真的不必在意旁人的七嘴八舌,更不必羨慕他們的嘩眾取寵。
如果你每次都會因為別人的三言兩語就猶疑地停下腳步,如果你每次都會因為某些人的不認可就悶悶不樂,如果你每次都會因為別人的投機取巧而唉聲嘆氣……
那你花掉青蔥歲月,除了得到猶疑、悶悶不樂和唉聲嘆氣之外,很可能是一無所有。
歲月的“小人之仁”就在于此,它會慢慢讓你識破生活的真相,卻不會給你任何補償!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