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位雞賊留學生,讀書時和教授聊天。
教授問他:年輕人的薪水,要多少才合理?
雞賊學生:教授,你給多少我都要。
教授說:跟你認真說事,別玩虛的瞎忽悠。你說,畢業后的學生薪水,應該多少才合理?
雞賊生:教授您覺得呢?
教授:越是年輕人,工資應該越高才對。因為年輕人開銷大,要戀愛,要劈腿,要三角,要旅游,要交際,要結婚,要買房買車養寶寶,都是花大錢的。而工作年頭久的人呢,生活問題差不多解決了,給再多的錢,也只能存起來,起不到錢盡其用的效果。
雞賊生:教授高見,腦洞大開……不過現實好象正相反。
教授:沒錯,現實自有其合理處。工作時間久的人,積累多,經驗豐富,智慧也足夠,所以收入更高——可是孩子,你沒聽懂我的話。
年輕人太可憐了,在最需要錢的時候,偏偏賺不到錢。
如此殘酷,年輕人的心理壓力會多大?
(02)
多年后,雞賊留學生,也當上了教授。
他的課極受歡迎,每堂都有三、四百人聽。
有次講課,他叫起個學生:那位銅鞋,別東張西望了,就是你,起來回答問題。
那位同學站起,兩眼直勾勾,看著教授不吭聲。
教授:別緊張,慢慢回答好辣。
學生艱難的張開嘴巴:……嗚……嘟……歐……我……
只是不停的說我,卻說不出第二個字。
教授感覺不對了:孩子別急,深呼吸,慢慢說,老師等你。
……我……我……我……我已經有三年,沒有開口講話了。
語罷,學生淚如雨下。
教授大吃一驚:啥?三年沒有講話?真的假的?你在學校里,怎么可能不和人接觸?怎么可能不說話?
學生:是真的,教授,我真的三年……沒有說話了。
教授:……可這是為什么?你的室友呢?你的同學呢?他們為什么不對你說話?
……大家嫌棄我,不和我說話。
我的天,教授樂了:同學,你真的好悲慘。
還能再慘點嗎?
——你要是再悲慘點,就趕上老師我了!
(03)
青春困苦,暗黑無際。
貓嫌狗棄,三年不語。
確實好慘。
——但慘不過這位教授。
教授小學5年級時,因為討厭考試,偷偷跑到教室,把全班的考卷給燒了。結果老師家長手拉手,大腳板照他臉上死命踹,踹到他懷疑人生。
中學時,老師拿手指點他,他順手一擋。
——被控毆打老師,當場開除。
回顧老師的激情歲月,小學是天天挨揍的,中學被開除的,高中是讀夜校的。大學是多次重考,稀哩糊涂考進來的。
——如此不堪,他又怎么會成為教授、還去海外嗨涅?
——因為他在大學時,遇到位導師,改變了他的人生。
(04)
教授說的,是真的。
大學之前,他考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
極品垃圾,注定此生無為。
但在大學時,他遇到位導師。有次導師聊天,忽然指著他說:比如說他,就是位天才。
他差點被嚇到:別開玩笑好咯?咱自己是個啥爛樣,心里還沒數嗎?
導師說:你之所以認為自己不堪,那是因為你考試成績不行。
——但是,用考試的方法來分辨學生,是極低層次的分類方法。
靠、不、??!
實際上學生有四種:
第一種,是記憶型的,這類學生考試成績會很棒。
第二類是分析型,這類學生的考試成績,也不會差。
第三類是整合型,但他整合的天賦,恰好跟考試模式犯擰,所以就死定了。
第四類是直覺型,就是一看問題,刷的一聲,答案就出現在腦子里了。可是答案怎么來滴?他根本說不清——所以這類學生,也是逢考必敗。
應試教育,只能挑出前兩類學生。
后兩類,就當垃圾扔掉了。
導師說完后,他當時就震驚了:
啥意思導師?
你是說,我還可以再搶救一下?
(05)
意識到人生還可能有希望,他當時差點沒給導師跪下:
導師導師,親爹……快告訴我,我是哪種類型?又該怎么搶救?
導師說:四種類型的學生,前兩種省心的很,只要跟著應試教育的節拍,隨歌漫舞就是了。
而后兩種類型,整合型及直覺型,必須要自救。
自己拯救自己。
不要被不對你胃口的應試教育,給埋沒,給搞死!
(06)
導師說:整合型學生和直覺型學生,必須要撈偏門,邁過界,跨學科,才能玩到嗨。
——要選擇人類文化中,最核心的三門科目,做為跨界起點:
一是歷史:歷史滿滿的全都是人性,掌握了人性,就有了智慧。
二是經濟:經濟是人類唯一的共性,哪個國家的人都得吃飯,哪個時代的人都得吃飯。吃飯圍繞著人類的一切活動,人類的一切活動圍繞著吃飯。人類的一切目的都是吃飯,吃飯唯一目的是攢力氣吃下頓飯——把這個問題弄清,就解決了所有問題。
三是音樂、藝術或數學:數學就是音樂,音樂與人生命的節律神秘呼應,實際上人類的基因就是個樂譜,生命不過是基因的鳴奏曲。有人活出智慧,生命奏響的是傳頌千古的激顫名曲。有人卻瞎彈七八彈,好好的生命樂譜彈出的全是噪音。而藝術不過是平面或立體的樂曲,說到底都是一回事兒。能把這套東西弄明白,這輩子管夠了。
(07)
教授說:我就是聽了導師的訓導,著手改善自己的學習方式。
——自己的專業,是環境污染。
——而當時工業還不發達,藍天白云,根本沒啥污染的。
——所以學不懂,學不明白,也學不進去,更不明白為啥學,學了有啥用?
——但聽了導師的指導后,每天用60%的時間,繼續估搗專業,即使學不明白,也要硬頭皮掌握體系。
——再用40%的時間,研究專業的歷史。
——然后把這兩個不搭界的東西,弄到一塊。
——這個叫整合。
我找到了最適合于自己的路,也走出了人生的迷茫與陰霾。
你也可以哦。
(08)
誰的青春,不是驚心動魄險死生還?
這位走出不堪、走上大學講臺的教授,名叫張文亮,執教于臺大。
之所以稱教授為雞賊,并非是不尊重人家。而是欽服于張教授的狡黠和機智,竟然能在重重壓力之下,于無路之困境,找到壓力的因由與答案:
是他,第一次從學理角度,告訴我們應試教育的缺陷:
應試教育最大的弊癥,就是太過于急功近利。
篩選人才的技術和標準,太粗糙,太原始。
——超過半數的好孩子,被這道篩子,嘩啦啦當垃圾篩掉了。
每個孩子的成長節律,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是生菜型的,洗巴洗巴就可以上桌,學上一會兒就會見效。有的孩子是牛肉型的,雖然有營養,生吃不消化。需要小火慢燉,咕嘟咕嘟更長時間,才能慢慢透出氤氳香氣。
快餐型的孩子最適合考試,但考試終有一天會變成實踐。再也沒有標準答案,再也沒有對錯可言。
有的,只是你每天進步了多少。
牛肉型的孩子聽到考試,感覺就是世界末日。他們必須要如張文亮教授這樣,自行殺出條血路來,才有機會運用自己的優勢和特長,從容面對世界。
(09)
俞敏洪說:有一份統計數據,將大學成績前10名和后10名的同學做過調研,以20年一個階段來說,大學最后10名的同學財富總量以及獲得的社會地位,居然比前10名還要高。
這說明什么?
說明了雖然財富或社會地位,并非是人生的全部。但所有人,始終是不斷挑戰自我,挑戰生命極限高度??傆腥巳鐝埼牧两淌?,不被一時的壓抑所局限,不接受不堪的命運,永不放棄,永遠期盼,永遠都在不懈的尋找,與努力。
而最后的贏家,必然是他們。
(10)
年輕人的壓力,真的好好大。
導演賈樟柯,在一次采訪中,有個年輕人哭著問:誰能救救我們?
賈樟柯說:我的回答,可能讓你心里超不爽。
什么叫誰來救救你?
你才是自己的主人!
除了你,誰也救不了你。
你必須要忠于自己的感覺,認真思考,不要厭煩,不要放棄,不要敷衍。
如果你感受到了壓力,那一定是還沒有找到最適合于自己的方式、方向、或方法。你和任何人都不一樣,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你,被別人嘲笑的,可能正是你的菜。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條彎路。不停的試錯,不停的調整,走彎路才是人生的常態。
其實人生就一件事,找到自己,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路。這是你的任務,只有自己才能完成。越是壓力巨大,越需要沉靜。這條路其實就在你心里,非唯沉靜,無足以突破迷茫與困惑,無足于發現被外界嘈雜與重重否定掩埋遮蓋的、內心答案。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