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多磨難,不拒絕生命的雕琢,才能有所作為。被克服的困難就是勝利的契機。——【英國】丘吉爾
深山里有兩塊石頭,第一塊石頭對第二塊石頭說:“去經一經路途的艱險坎坷和世事的磕磕碰碰吧,能夠搏一搏,不枉來此世一遭。”
“不,何苦呢?”第二塊石頭嗤之以鼻,“安坐高處一覽眾山小,周圍花團錦簇,誰會那么愚蠢地在享樂和磨難之間選擇后者。再說,那路途的艱險磨難會讓我粉身碎骨的!”
于是,第一塊石頭隨山溪滾涌而下,歷盡了風雨和大自然的磨難,它依然義無反顧、執著地在自己的路途上奔波。第二塊石頭譏諷地笑了,它在高山上享受著安逸和幸福,享受著周圍花草簇擁的暢意抒懷,享受著盤古開天辟地時留下的那些美好的景觀。
許多年以后,飽經風霜、歷盡塵世之千錘百煉的第一塊石頭和它的家族已經成了世間的珍品、石藝的奇葩,被千萬人贊美稱頌,享盡了人間的富貴榮華。第二塊石頭知道后,有些后悔當初,現在它想投入世間風塵的洗禮中,然后得到像第一塊石頭那樣的成功和高貴。可是一想到要經歷那么多的坎坷和磨難,甚至瘡痍滿目、傷痕累累,還有粉身碎骨的危險,它又退縮了。
一天,人們為了更好地珍存那石藝的奇葩,準備為它修建一座精美別致、氣勢雄偉的博物館。建造材料全部用石頭,于是,他們來到高山上,把第二塊石頭粉了身、碎了骨,給第一塊石頭蓋起了房子。
第一塊石頭,選擇了艱難坎坷,懂得放棄享樂,所以它成了珍品,成了石藝的奇葩;只可惜第二塊石頭,不僅最后落得粉身碎骨的下場,而且成了廢物。
確實,做人就像第一塊石頭一樣,只有經過生活的雕琢,歷經千辛萬苦,才能成為“珍品”。痛苦并非壞事,除非痛苦征服了我們。困難與折磨對于人來說,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錘,打掉的應該是脆弱的鐵屑,鍛成的將是鋒利的鋼刀。
我們不僅要敢于接受生活的雕琢,讓自己成器,有時候,我們還要敢于給自己一個懸崖。
有一個老人在山里打柴時,拾到一只樣子怪怪的鳥,那只怪鳥和出生剛滿月的小雞一樣大小。因為它實在太小了,還不會飛,老人就把這只怪鳥帶回家給小孫子玩耍。老人的孫子很調皮,他將怪鳥放在小雞群里,充當母雞的孩子,讓母雞養育。母雞沒有發現這個異類,全權負起一個母親的責任。怪鳥一天天長大了,后來人們發現那只怪鳥竟是一只鷹,人們擔心鷹再長大一些會吃雞。為了保護雞,人們一致強烈要求:要么殺了那只鷹,要么將它放生,讓它永遠也別回來。因為和鷹相處的時間長了,有了感情,這一家人自然舍不得殺它,他們決定將鷹放生。他們把鷹帶到很遠的地方放生,過不了幾天那只鷹又回來了,他們驅趕它,不讓它進家門,他們甚至將它打得遍體鱗傷……許多辦法試過了都不奏效。最后他們終于明白:原來鷹是眷戀它從小長大的家園,舍不得那個溫暖舒適的窩。
后來村里的一位老人說:“把鷹交給我吧,我會讓它重返藍天,永遠不再回來。”老人將鷹帶到附近一個陡峭的懸崖絕壁旁,然后將鷹狠狠地向懸崖下的深澗扔去。那只鷹開始時如石頭般向下墜去,然而快要到澗底時它終于展開雙翅托住了身體,開始緩緩滑翔,然后輕輕拍了拍翅膀,飛向了蔚藍的天空。它越飛越自由舒展,越飛動作越漂亮,它越飛越高,越飛越遠,漸漸變成了一個小黑點,飛出了人們的視野,永遠地飛走了,再也沒有回來。
其實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像那只鷹一樣,總是對現有的東西不忍放棄,對舒適安穩的生活戀戀不舍。人在面對困境時會激發出巨大的潛能,因此,我們不必因懼怕逆境和挫折而去當溫室里的花朵,要經常接受磨煉,創造出嶄新的天地,這就是所謂的“置之死地而后生”。
一個人要想讓自己的人生有所轉機,就必須懂得接受生活的雕琢,甚至自己對自己進行雕琢。因為有時一個懸崖,就是一片蔚藍的天空。
感悟:人生的成長就是心靈跋涉的歷程,其間難免要經歷情感的困惑、欲望的折磨、失敗的迷茫……時間久了,很多消極的心理和情緒就會像塵垢一樣裹住心靈,使心靈失去本來的清新與靈動,人生也因此變得越來越沉重。給心靈洗個澡,就是摒棄內心的雜念,給靈魂喘息的機會;給心靈洗個澡,就是換個心態過人生,踏上坦蕩的命運之途;給心靈洗個澡,就是給夢想和希望插上翅膀,讓它帶領自己越飛越高。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