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什么才是幸福?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認為:“吃個棒棒糖就覺得很幸福。”
結了婚的女性認為:“下班回到家,看見極少做飯的老公在廚房里忙活著給我做飯,就覺得很幸福。”
在職場中打拼的人認為:“能夠超越自己,就是幸福。”
隨著年齡的增長,幸福的成本越來越高,因為人總是處在關系中,家庭關系,親密關系,甚至連和自己的關系都在不斷地消耗著我們的能量。
而很多人覺得不幸福,無非是處理不好這三種關系,一旦處理不好關系,人就會產生負能量。
《心靈的七種兵器》作者武志紅提到,要擁抱自己的負能量,直面人生的三種關系,才能獲得最終的幸福。
一、家庭關系
原生家庭,是我們最大的命運。
好的父母,未必能很好地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但卻一定會給我們健康的心靈。糟糕的父母,可能會很好地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但卻給我們留下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之所以會這樣,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們不愿意去接受一個真相——我們的父母不夠好。
我們始終存在幻想,覺得自己應該有更好的父母,甚至嘗試去改變自己的父母。
但是這種努力注定會失敗,除非父母自己意識到,他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那樣改變才有可能發(fā)生,否則極少有父母會因為孩子要求他們改變而改變。
好萊塢女星哈莉貝瑞,她小時候有個糟糕的黑人爸爸,既不負責,又經常暴打她的母親,長大后貝瑞幾次婚姻,都是選擇了同樣有暴力傾向的丈夫。
要想結束這樣的強迫性重復,她必須在內心中承認并接受自己的命運,對自己說:有那樣的父親,是我的命。
只有接受,才能拯救自己。
沒有學會接受之前,我們都會把注意力放到別人身上,期望別人為自己改變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
但任何一個獨立的人,都不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改變。所以,這種期望注定會失敗。
學會接受之后,我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答案。
接受現實并努力改變自己,才能獲得更大的自由。
二、親密關系
1
有一些人總是在事業(yè)達到巔峰后,才突然明白之前一直忽視的親密關系,恰恰是最值得珍惜的。
因為他內心恐懼,害怕成為一個人,這樣的恐懼讓他靜下心來思考,也使他明白“家人在側,才是有質量的生活。”
親密關系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我們無法左右對方。
你會發(fā)現,越在乎一個關系,你能左右這個關系的可能性就越低。這樣一來,在你最在乎的親密關系中,你就被拋進一個看似無能為力的地步。
這種現實強有力地告訴你,你不能獨自一人獲得生命的圓滿,你不能總做一個自大的控制者。
至少在親密關系這塊,你必須愛人如己,你必須學會傾聽最愛的那個人的心聲,必須學會理解與接受,然后你才有可能和他擁有一個值得珍惜的親密關系。
假若你只關注你自己,那么無論你多么富有魅力,或擁有多少錢權名利,你仍然無法擁有這樣的關系。
2
親密關系,讓你看清自己
人是群居動物,不同場合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要成長為一個健康、和諧的人,就必須要好好地觀察自己在重要的關系上的表現。
尤其是,你越在乎一個關系,你的那個內在的關系模式就越會淋漓盡致地展現在這個關系上。
由此,任何一個你在乎的關系,其實都是一面心靈的鏡子,照出你的內心。
一段重要的親密關系,是我們生命的拯救者,但實際情況卻是,許多人沒能從這種親密關系中獲救,反而還彼此仇恨。
之所以淪為這種局面,是因為大多數人把自己成長的責任放在了對方身上。
以前在原生家庭中沒有得到的,現在希望從配偶身上得到,這就給了配偶非常大的壓力,很容易被拒絕。
于是我們的生命只是在簡單的重復,童年的痛苦到了成年又重新演繹了一遍,而改變卻未發(fā)生。
改變他人不如改變自己,重新整理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3
愛,不可太“滿”
有對情侶分手了,女方給男方的理由是:“你真的太好了,我覺得受不起。”
作為一個旁觀者,確實覺得詫異,一個對你好的人,難道不應該好好珍惜,為什么卻想要逃離?
海靈格說過:“我們付出的時候,就會覺得有權利,我們接受的時候,就會感到有義務。”
一個和諧的關系,必然有豐富的付出與接受,如果這個付出和接受的循環(huán)被破壞,關系也隨即會向壞的方向發(fā)展。
與我們的想象不同,愛的關系中,付出和接受的循環(huán)被破壞,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不愿意給予,而是因為不愿意接受。
在情侶關系中,一方面男方瘋狂付出,表面上對女方很尊敬,但是實際上對女方缺乏感激,瘋狂付出的行為背后隱藏著對女方的不滿和抱怨。
在男方的心理中,有一種清白感,覺得自己在這段關系中絕對問心無愧,擁有這種感覺的人,內心很舒服。
那么,相應的,關系的另一方就會覺得很不舒服,會頻頻感到內疚,會常常覺得問心有愧,產生了逃離的沖動。
一旦,女方作出了逃離的舉動,一直認為自己清白無辜的男方就覺得自己受到了莫大的傷害,并且強烈指責逃離者的背叛舉動。心想:“我對你這么好,為什么要離開我?”
其實,瘋狂付出的男方才是破壞關系的始作俑者。
所以愛不可太“滿”,不然必定會走向失衡。
三、與自我的關系
1
直面悲傷情緒
我們普遍認為童年過得悲慘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場悲劇。
但是,事實上人生的悲劇不一定會導致心理問題,它之所以最后令我們陷入困境,是因為我們自己想否認人生的悲劇性。
我們總是在心里給自己暗示:你很慘,沒人愛你。這種事實太讓人難以接受了,于是你騙自己,即使生活令你非常難受,你也強顏歡笑,給別人一種“你一切安好”的印象。
但這只是遠離,并不會消失。因為悲傷的人生真相永遠不會因為我們做一些主觀努力,就從我們的世界消失。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一場大病、一場災難或者一場意外的死亡,改變了我們的人生態(tài)度,使得我們明白什么是人生中最重要的。這也是悲傷的人生真相給我們的饋贈。
一系列的人生悲劇,既可以讓一個人變成祥林嫂,喋喋不休地向別人訴說自己的苦難,也可以讓人變成貝多芬,扼住命運的咽喉,唱響命運的最強音。
假若你學會敏銳捕捉并坦然接受它們,那么你就會發(fā)生不可思議的成長。
2
憤怒,是對自我的保護
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憤怒會傷害關系。為了不傷害別人,你要懂得控制自己的憤怒。
控制這個詞簡直是太好聽,實際上就是你要忍住。
特別是對關系比較疏遠的人,比如陌生人、同事、客戶等,因為你們的關系太脆弱了,一傷害就斷,你很難有其他機會來補償。所以,每當對他們有情緒的時候,總是忍字當頭。
但是人的負能量一旦無法及時化解,就會泛化和移情,生活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單位無力反抗老板的員工,回來就拿家人撒氣。
受到子女虐待的老人,上了公交車就開始耍潑......
但憤怒是必須的。因為,我們既需要親密關系,也需要保持獨立空間,從而保持住自己的個性和判斷力。
憤怒,是對入侵的直接反應。
最常見的入侵恰恰來自最親密的人,關系越親密越容易打出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我是為你好,才這樣做。”這種借口很容易迷惑我們的理智,但是你內心又清楚地知道,這不是愛,這不是為你好,這是不對的。
重要的不是宣泄憤怒,而是理解你的憤怒。
你要理解你的憤怒,最終才能觸及它的核心。它有某種深奧的內涵,幫助你讓生活變得有意義。
如果你確切地知道什么讓你生氣、你在和誰生氣,你就能清楚自己的立場與事情的重點,以及該如何在情感上加以處理。
四、儀式感,讓生活更幸福
古代,人們總是很重視成長的儀式,不同年齡要舉行不同的儀式,以提醒你已經進入一個新的人生階段了,你未來需要承擔義務和權利。
而現代人不喜歡儀式,一方面是討厭繁瑣的禮儀和程式,另一方面也是害怕改變,因為一旦改變就意味著要和過去告別,進入人生新的旅程,承擔新的責任。
但是事實一旦發(fā)生,就注定是我們命運中的一部分,我們必須接受這一部分。然后繼續(xù)向前走。
儀式只是為了更好地告別,而非忘卻。
它把我們的人生路劃分成兩段,前一段屬于過去,后一段屬于未來,但門是互通的,屬于門那邊的過去并未消失。也就是說,儀式感只是個象征,它在提醒我們,轉變已經發(fā)生。
一旦轉變發(fā)生,請在內心接收這種轉變,采取自己喜歡的儀式,可以是一頓大餐,或者是一次旅游,抑或是整理物品,來和過去告別,對自己說:過去這段時間辛苦了,接下來依然要好好生活。
因為我們對生活的付出與喜愛,值得我們這樣莊重地對待自己。
結語
生活并非一帆風順,每一次磨難都是生命的財富,它教會我們如何去更好地迎接未來。
面對偶爾產生的負性情緒,人生經驗總是告訴自己,暴露內心帶來的是傷害,于是很多情緒被我們鎖在心里,沒有發(fā)泄的出口。
但只有好好處理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才能改變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成熟的人,最終獲得幸福。
所屬專題: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