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面對目標,信心百倍,人生能有幾次搏?面對成績,心胸豁達,條條大陸通羅馬。下面勵志人生網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現代勵志名人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尺度與比例
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學家和建筑學教育學家。他畢生從事中國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業,系統地調查、整理、研究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理論,是這一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并多年活躍在教育教學的第一線。
1928年,梁思成學成回國后應東北大學之邀去沈陽創辦了建筑系,任系主任和教授。在東北大學建筑系草創之時,梁思成和林徽因既是組織者,又是僅有的兩名授課老師。梁先生特別注重啟蒙教育。開班第一課,他先在黑板上一筆畫了一只小狗,問大家這是什么?大家齊聲答狗。又在小狗的旁邊畫了一座與小狗大小差不多的小屋,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回答是狗窩。他又在狗的旁邊畫一個大的屋子,再問學生是什么,學生都說是房子。梁思成笑了,說“狗窩”和“房子”,一個是狗睡覺的地方,一個是人居住的地方,這就是“尺度”的含義。
與“尺度”同樣有趣的,是梁先生在講到更加抽象的“比例”這一概念時,他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小嬰兒和一個成年人,然后又在成年人旁邊畫了一個和成年人同樣大小的嬰兒,問同學們兩個誰是大人誰是小孩,同學們照實回答,梁先生笑著說,“這就叫比例”。并說建筑也和人一樣,各種建筑有自己的特點和比例,如果尺度弄不好,讓人看起來像拔高了的小孩或縮小了的大人。
大師就是大師,兩個難以用語言輕易講通的抽象概念就在談笑間烙印在每位同學的記憶深處了。
篇二:
和路遙年輕時都是“讀書狂人”
作者:俞亮鑫
習在全國兩會上與主持人曹可凡談到東方衛視熱播電視劇《平凡的世界》時,主動提及他曾和路遙住過同一個窯洞。習說:“我跟路遙很熟,當年住過一個窯洞,曾深入交流過。路遙和谷溪他們創辦《山花》的時候,還是寫詩的,不寫小說。”
猶如山花紅艷艷
詩人谷溪是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他說,習所說的《山花》是他在1972年9月創辦的延川縣文藝小報,由他擔任主編,路遙常在《山花》上發表詩作。取名“山花”,是因為同年他主編的詩集《延安山花》經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很紅火,在國內外暢銷28.8萬冊,詩集匯集了他和路遙、陶正等十多人的詩作,已有品牌效應。習所說路遙那時寫詩不寫小說,就是指那個年月。當年,早已高中畢業的谷溪已有31歲,他比路遙年長8歲,兩人亦師亦友,無話不談,并合作發表過詩歌和報告文學。由于師生關系,路遙總讓老師谷溪的名字放在他的前面。對此,谷溪自豪地說:“路遙是我的學生。”
谷溪創辦《山花》后,這份文藝小報發表了詩歌、小說、散文等作品,先后推出了三代二十多位作家,形成了有名的“山花作家群”,其中有谷溪、路遙、史鐵生、陶正等。在陜北,紅艷艷的山花漫山遍野,其實,這花也叫山丹丹花。
徹夜長談在窯洞
說到習當年和路遙同住一個窯洞時,谷溪說,路遙是1973年進入延安大學中文系后才離開延川縣的。由此推算,他倆在延川同住一個窯洞應該是在1970~1973年。谷溪說,作為北京知青,當年來到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路遙是當地的回鄉知青,他很喜歡結交見多識廣的北京知青,他倆那時成了朋友。后來,路遙與來延川插隊的北京女知青林達(筆名程遠)相識、戀愛并結婚。
谷溪說,所在的梁家河離延川縣城約有25公里山路,當年交通不便,只能靠步行,來縣城開會或辦事,晚了回不了梁家河,就會找路遙長談。谷溪當時是延川縣革委會通訊組組長,路遙是通訊組學員,他們都住在縣革委會的窯洞中,窯洞既辦公又住人。谷溪回憶道,當年和路遙進行徹夜長談的窯洞是“三間房”,這是專門供來客住的客房。谷溪住過的2排18號窯洞,路遙也曾住過,內有沖洗照片的暗房,與路遙聊天應該也會去那里??上?,這些窯洞經歷多年風雨已經被拆了,如今只留下一張1970年拍攝的珍貴照片。谷溪說,習當年也愛文學、愛讀書,他和路遙等人談文學、談民生、談理想、談國家……話題非常廣泛,充滿家國情懷。
谷溪說,路遙雖然只度過42年的短暫人生,但他有大情懷,他和有著說不完的共同語言。路遙病逝前曾囑托谷溪,他死后要埋葬在延安的黃土山上,要與生他養他的陜北高原融為一體。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