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來就要面對生活,更多的是面對自己,如果不認識自己的話,就會迷失方向、脫離現實,整日守著幻想度日。可見,正確認識自己是多么重要。確實,人在一生經歷中萬事如意只不過是一個良好的愿望。實際上,人生的道路上荊棘叢生,困難、挫折在所難免,但是每個人對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對待困難、挫折的態度至關重要。有的人能面對現實、面對困難和挫折而頑強拼搏、勇往直前、積極找尋新的出路和制定新的方案。有的人卻怨天尤人、頹廢萎靡、一蹶不振、悲觀抑郁,甚或心情突變精神崩潰、病魔纏身。
自我認識是包括自我感覺、自我概念、自我觀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評價。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人生方向和目標,認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認清自己的優勢和劣勢,覺察自我的情緒變化、原因等。所以人生必須做到知己知彼,審時度勢,認真把握自己,公正客觀地處理好每項事情,以平靜的心態對待所遇到的挑戰,應該做到自我認知與自我進行清晰的找準自我定位,不要不切實際。
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的,人生的道路曲折漫長,在人的一生中充滿著成功與失敗、順境與逆境、幸福與不幸等矛盾。有句話這樣概括人生:人生在世屈指算,不過三萬六千天,家有房屋千萬座,睡覺只需三尺寬。縱有家財千萬貫,死去帶不走半文錢。今晚脫下鞋和襪,不知明早穿不穿。由于每個人受教育的程度、生活工作的環境與條件、以及相處的人群類別和人際關系。認知評價觀點是一極其重要的觀點,對為人處世及保護人的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那么,人生應該擁有一顆認知之心其內涵有那些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三點:
有認知之心的人,能正確認知自己的價值觀。人所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包括人的社會地位和物質生活條件,決定著人們的價值觀念。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一個人對人生的態度如何,往往直接影響到他對整個世界和人生的看法,每個人生活的環境和處事方法都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人只爭朝夕,珍惜人生的分分秒秒,在有限的一生中實現盡可能大的人生價值一個人的價值。而消極的人生態度則使人心灰意懶,散漫怠情,于碌碌無為中浪費光陰和生命。因此,只有揚己之長而避己之短,行能為之事而棄難成之作,才會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有認知之心的人,能正確認知自己的定位。由于各種原因而使人們的主觀條件和能力不盡一樣,如學識不同,修養不同,思維能力、記憶能力、交際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同等。一個人的主觀條件好,主觀能力強,就有利于創造條件,抓住機會,使自己進入人生發展的順境;反之,就容易失去機會,甚至可能進入惡性循環,遭遇或者陷入人生發展的重大逆境。要認清自己,了解自己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膽量,最重要的是不要急于求成,什么事都要慢慢來,然后慢慢的就知道自己,然后在給自己一個合適的價值。往往喜歡夸大自己的優點,而不樂于去發現自己的不足。由于不能正確地認識并認清自己,必然對自己無法定位,心中茫然,遇事盲目。通過認識自己,可以實現自我肯定和揚棄,就能找準自己的人生位置。做益于社會的人,行利于發展的事。把握主動,去積極樂觀地追尋成功,去實現你的人生價值。
有認知之心的人,能正確揚長避短多反思自己。一個人之所以能夠不斷地進步,在于他能夠不斷地自我反省,找到自己的缺點或者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后不斷改正,以追求完美的態度去做事,從而取得一個又一個的成功。因此,揚己之長而避己之短,行能為之事而棄難成之作。凡可為或不可為的選擇,都要基于自身的條件而定,并保持平衡、平靜的心態去面對事物,以此達到心理素質的健康。事實上,每個人在做事的時候都要持有自我反省、自我修正的態度,并以不斷的追求去實現自己美好的愿望。一個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往往能夠發現自己的優點和缺點,并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最大潛能;而一個不善于自我反省的人,則會一次又一次地犯同一些錯誤,不能很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現在比起以往的任何時刻,更加重視反省,做到反省,就會使浮躁的內心變得平靜,對于今后遇到類似的問題處理起來就會得心應手!
那么,擁有一顆認知之心應該從那些方面努力呢?個人理解認為主要有以下四點:
做有認知之心的人,就應該正確認知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只要客觀的認識自己的優勢劣勢,現實的衡量自己的才能,才能為自己找到一個恰當的位置。要認識自己,人必須要做一個有心人,經常反省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點滴表現,總結自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找出自己的優點和缺點。自我觀察是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徑。自以為是的人,好像周圍的一切都在和他作對,看什么都不順眼。應實事求是地分析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而是責天怪地,一味地抱怨、指締他人,總認為都是別人的錯,似乎自己永遠是對的,對于這種人,人無力改變別人的性格,也只好努力發現別人的長處,要積極地適應環境,改變自己,達到一處和諧的氣氛。確實,客觀地看待自己是不容易的,人往往看自己好的多,不足的地方總找這樣或哪樣的理由寬容。正面自己的不足會下決心去修正,也才會進步,以求不斷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最終實現超我。
做有認知之心的人,就應該正確認知他人。這需要知識和經驗。每個個體都是出生和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和歷史條件下的,需要通過對政治、歷史、社會、心理等諸多背景因素的了解和學習方可有一定認識。通過學習組織行為學中個體帶普遍性的特征有關個體行為的自發性、行為的因果性、行為的主動性、行為的持久性、行為的可變性等,就可比較充分地了解個體他人的一個共性化的行為特征。當然,個體特征是有差異的,這與遺傳因素、環境因素、教育因素、挫折經驗等有關。每一個體都是有獨立意認的人,我個人認可,人之初為善,之后的成長環境的刺激豐富性程度,決定了個體的情緒豐富化,形成了豐富多彩不同的個體。因此,要正確認知他人,需有各類知識理論的不斷學習以外,還要有不斷識人的經驗,二者缺一不可。
做有認知之心的人,就應該正確處理人際的交往。人本自然,人本源于自然。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總要同他人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關心,相互支持,求同存異,才能形成團結和諧的良好局面。和諧的人際交往可協調人們的認識、情感、行動、增進人們的了解,團結一致形成群體規范,利于個體身心健康發展及個性良好發展。要尊重別人,不要自以為是,自命清高,尊重人包括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勞動,尊重別人的感情、愛好、興趣、個性、宗教信仰和民族習慣等。對別人要寬容。對人要寬容,就是要心胸寬闊,能容人容物。有寬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夠正確對待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難,變沖突為和諧,化干戈為玉帛,使摩擦減少到最低限度。
做有認知之心的人,就應該在困難挫折時應付自如。人的一生不可能總是平平坦坦,風平浪靜,在這條漫長的旅途中,總難免會遭受到大大小小的挫折與失敗,沒有經歷過失敗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確實,在人生前進的路上,即使沒有鶯歌燕舞,沒有盛開的鮮花,那最好也沒有風雨、沒有挫折,這是不可能的。當遇到挫折的時候,人應該要冷靜,用一顆平和的心態面對。理智面對,冷靜思考,盡快解決困境,這是關鍵。如你把自己遇到的困難無限地放大,那它就可能成為你人生中難以逾越的障礙;把它看小,你就有足夠的信心和能力去克服和承受它。因為這就是現實生活,挫折與成功是對等的,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不要生氣急躁,因為生氣會蒙蔽心智,迷失方向。要分析問題,不能盲目的去做一些事情,要有信心,要堅強,相信沒有過不去的坎,平衡自己的心態,正確的去面對,相信一切問題都會被人的智慧迎刃而解。當你遇到困難迎面而上的時候,成功離你就不遠了。
熱門專題: